权威发布|解读《济宁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1
12月14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济宁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第16场),解读《济宁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宫晓芳 济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洪正 济宁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褚福梅 济宁市教育局副局长宋 廷 济宁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济宁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吴昭洪 济宁市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主持人
李法丽 市直宣传系统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1
(会前观看宣传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部署要求,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济宁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即将发布实施。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和总体考虑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改革作出系统部署。2023年12月,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制定任务清单,落实改革责任”的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确定为教育领域重点改革任务。今年9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价值观、教育观。为准确把握教育评价改革的政策内涵和工作要求,用教育评价“指挥棒”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济宁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总体思路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总体方案》和省委、省政府《若干措施》为基本依据,总结提炼基层学校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的创新举措,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做法,聚焦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5大主体,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标准,把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作为关键点,指导学校构建全环境育人体系作为突破点,推动教师践行教书育人职责作为着力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作为牵引点,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
二、《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和特色亮点
《实施方案》共6部分、20项具体工作任务。
(一)深化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对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优化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构建良好的教育发展生态等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二)深化学校评价改革。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推行“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创新性指标”评价,构建不同学校差异化评价机制,对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办学评价导向、侧重点、体系等作了方向性规定。
(三)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书育人实效,对不同学段教师评价重点进行了针对性规定,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强化教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四)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推行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体系,强化评价激励、诊断功能。对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价重点作出引领性规定。
(五)深化用人评价改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六)强化组织实施。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职能。
《实施方案》全面对标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并结合济宁实际提出针对性的改革举措。一是在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二是在学校评价改革方面,建立市、县两级义务教育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开展普通高中特色办学专项评价,深化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价。三是在教师评价改革方面,引导中小学教师以教育教学真问题为研究方向,提高教科研成果转化成效。四是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建立学校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评价机制,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三、组织实施
方案要求,市县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制定年度教育评价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建立评价改革监测机制,督促落实改革责任。要突出数字赋能,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强化政策系统集成,完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举措,《实施方案》发布后,全市各级各部门将共同努力,全面抓好推进落实,用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济宁教育全面跨入全省第一方阵。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齐鲁晚报记者
请介绍一下济宁市在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
王洪正
济宁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近年来,济宁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以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山东省产教融合试点市建设为目标引领,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六个三年行动计划”为重要抓手,综合施策、稳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呈现出纵深发展、多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县均成立了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中小学(幼儿园)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建立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和调研决策教育调度制度,市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动联系帮扶学校、为师生上思政课、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将教育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注重加强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运用,引领带动了全市各级各部门主动服务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市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会议研究、现场调研教育工作360余次,推动解决教育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等实际问题3000余项。
二是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落实。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托幼一体化发展和科学保教等5项改革,全市学前教育普惠率、公办率和省级优质园占比分别达到93.1%、70%和66.63%。聚力义务教育扩优提质,成立了64个教育集团、174个办学联盟,全市强校扩优率达到90.7%。20个乡镇入选省级教育强镇筑基试点,数量全省第1。兖州区、邹城市分别入选省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促进高中特色发展,实施办学质量分类评价和特色学科建设改革,全市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达到66.46%,成功创建8所省级特色高中学科基地,6所省级特色高中,总数居全省第3。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改革,创建5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6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匹配度达到80%,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支撑力显著增强。5所中职学校开展职普融通改革试点,18所中职学校与高校开展“3+2”、“3+4”贯通培养,架起了学生成长成才的“立交桥”。
三是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积极推进教师管理评价体系改革,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广大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能力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2所学校、4名教师分别荣获全国先进集体、全国优秀教师称号,41名教师荣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3名教师入选首批齐鲁教育名家。
四是“五育”并举的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入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组织宣讲4200余场、受众80万人次,初步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巩固“双减”成果,严格落实作业管理、课堂教学等要求,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校外培训机构跨部门综合监管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揭榜挂帅”重点改革试点项目。出台《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工作的实施办法》,深入开展青少年读书、科学教育、美育浸润、心理健康促进等行动。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中小学生近视率连续3年正向排名全省第1位,11月25日,济宁市在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推进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五是科学“选育用管”促进人才活力进一步激发。在全社会倡导健康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改革教师准入制度,探索采取“面试前置”方式,提升人才招聘质量。完善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教师队伍建设“365”工程,为每个年龄段的教师指明了专业发展目标。创新实施教师职称评聘“讲评结合”模式,突出师德师风、课时量和教学实绩刚性要求,评聘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下一步,济宁市教育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政策系统集成、任务协同推进,主攻改革“关键点”,打好落地“组合拳”,持续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走深走实,努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众网记者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怎样以《实施方案》为抓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褚福梅
济宁市教育局副局长《实施方案》从3个大的方面,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是从深化学校评价改革方面。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指导学校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重学业轻健康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二是从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方面。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决改变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健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体现“五育”并举要求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完善德育评价,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改革,实施学校德育工作清单制度,“一校一案”优化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方案;改进学业评价,完善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统筹考试、作业、监测和日常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深化全国体育课程一体化试点区建设,畅通小初高体育特长生升学渠道,持续完善体育中考制度,擦亮我市“4+1”学校体育品牌,搭建学生体育竞赛平台;改进美育评价,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落实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稳步推进艺术类科目进中考;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优化劳动课程设置,落实劳动清单制度。
三是从构建良好的教育发展生态方面。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以任何线上线下形式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重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奏响家校共育“协奏曲”,搭建社会德育“朋友圈”,织密网络空间“防护网”,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济宁日报记者
如何引导教师更好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宋 廷
济宁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济宁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济宁新闻网记者
在利用教育评价改革撬动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成效上,作为教科研部门应该如何应对?
吴昭洪
济宁市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