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既渴望爱,又回避爱?

馨予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2-05-30


生活中你是不是这样的人?


当亲密关系出现不稳定时,你总会用疏远的方式来应对,而不是主动沟通。


Ta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很容易让你感到不安。


当你感到可能会受伤时,想到的是“主动分手”,用放弃感情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你习惯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Ta发现自己隐晦的不满。


如果你发现自己恰好就是这样,那么,你很可能就是恐惧型依恋者




01

恐惧型依恋到底是什么?


上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则比较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存活下来,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尖叫、纠缠等方式,来拒绝和父母的分离。


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婴儿对其主要照顾者(一般为父母)的依赖会以不同的模式表现出来。“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父母抛弃”,是进化造成的人类天性。


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继而根据当婴儿需要父母时,父母对婴儿的行为和回应程度,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Ainsworth,1978)


如果当婴儿需要照顾时,父母总是在婴儿身边的、有回应的、给孩子注意力的,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这种婴儿会比较不拘谨、爱笑、容易和其他人交往,发展出“安全型”(Secure)依恋;


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顾时有时无,行为无法预测,婴儿就会开始用各种行为试图找回自己的父母。由于不确定照顾者什么时候会回应,婴儿会表现出紧张和过分依赖,发展出“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依恋;


如果当婴儿需要的时候,父母总是不出现,态度是冷漠和拒绝的,婴儿就会认为他人是无法信赖的,从而对他人充满怀疑,甚至陷入抑郁和绝望,发展成“回避型”(Avoidant)依恋。


后来研究者发现,依恋类型也同样适用于成人。1990年,Bartholomew从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出发,提出了成人的四种依恋类型——他将回避型分为两种:


一种人既期待亲密,又害怕被拒绝和欺骗,因此不愿意与他人亲近,称为“恐惧型”(fearful)


另一种人完全不愿意与他人亲密和相互依赖,称为“疏离型”(dismissing)。除此之外,他还将“焦虑-矛盾型”改名为“痴迷型”(preoccupied)(Bartholomew,1998)。


那么,恐惧型依恋者会有怎样的具体表现呢?


·总怕你会离开:焦虑被弃


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前,恐惧型依恋的人往往显得很犹豫,Ta们总是会预想许多自己被抛弃、被背叛的可能性,永远在等待“对的人”。


而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伴侣不在身边会让Ta们感到非常不安,Ta们会消极地看待甚至怀疑自己是我不够好,才让Ta走得不够近吗?或者对别人持有戒心:是不是Ta变心了?


渴望靠近和怀疑,两种冲突的想法会导致Ta们在发展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既怀疑自己的价值,又时刻警觉着对方的一举一动,担心会失去对方。



·也怕靠的太近:亲密回避


当伴侣回到自己身边时,Ta们又会感到厌烦,试图压抑和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害怕在对方面前暴露自己脆弱、依赖的一面。


在遇到感情中的危机事件时,Ta们往往“口是心非”地将对方拒之门外,希望用疏远让对方发现自己隐晦的不满,甚至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避免陷入被抛弃的状态,而采用更加极端的方式——主动分手。


总而言之,恐惧型依恋者,就是一群想爱又怕受伤害的人,Ta们明明不安却还假装若无其事,想要逃避但又怕被抛弃。



02

恐惧型依恋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儿时始终得不到父母的回应,总是被忽视和冷落的人,就容易发展出害怕与人亲近、回避亲密的特点。


Ta们就像没有吃过面包的小孩,习惯了吃糠咽菜,之前还渴望着面包,为自己得不到面包而啼哭挣扎,但后来发现再多的哭都没有用,于是只好逐渐放弃了面包。


那个面包就是爱,害怕接近正是对“渴望”的防御。



但,这其中为什么有些人成为了恐惧型依恋,而另一些人成为了疏离型依恋呢?


这可能与不同的人对“被忽视的经历”的解读不同,以及Ta们内在防御机制的不同有关(Fraley&Shaver,1997;Willkie,2001)


疏离型依恋者以“愤怒”理解这段被忽视的经历——认为是因为父母不够好,自己才遭到忽视的,Ta们发展出:“面包带给我太多痛苦了,我再也不想要了”这样绝望的愤怒,并且还在成长过程中,彻底抑制了这种情绪的触发,凸显出自己的独立和无所谓。


恐惧型依恋者则会将儿时被忽视的经历以“羞耻”的感受记忆下来——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好好对待,才会被忽视的。


Ta们逐渐接纳了这个现实:“面包不属于我,我是注定得不到面包的。”Ta们害怕再次被拒绝被侮辱,所以唯有远离,不表现出渴望,才能保护自己不至于因为渴望而被贬低和嘲笑。


这就是为什么,恐惧型的人总是担心被伴侣抛弃、拒绝,却在感到这种焦虑和不安的时候,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变得疏远和冷漠。




03

恐惧型依恋的我,还“有救吗”??


首先,并不提倡一个人需要“纠正”自己的依恋模式,每一种依恋其实都是通过自身经历而形成的防御模式,一个人之所以会发展成现在的依恋模式,那一定是这种方式在之前的某一刻保护过Ta,产生了积极的反馈。


如果你希望减少依恋模式中带来负性影响的那些方面,可以尝试写自我小传(coherent narrative)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并且重新审视这些经历的原因,通过理解早年的经历来逃脱被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定义和禁锢的境地。


再次,要学会接纳自己,承认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每个人的价值都是自己决定的,而不是建立在伴侣的评价和关注之上,任何人都无权给你这个判定。


爱不需要被证明,靠近交流交往只意味着你们要去互相了解,判定合不合适在一起,绝不是意味着对你值不值得被爱的检验。


最后,你只有大胆去突破这一关,才能克服掉这种恐惧。毕竟有时对恐惧的想象带来的恐惧会大于具体的事实产生的恐惧,“小鬼”其实就藏在你的内心:也就是害怕再一次不被爱。




04

如果Ta是恐惧型依恋,  

那该怎么办?


如果你想走进一个人,就要先尊重这个人的方式,你需要意识到,当Ta变得冷漠时,Ta是在试图表达自己的焦虑、不安。


Ta们大多并不认可自己,所以Ta们的内心其实是自卑与胆小的,Ta们渴望有一个人可以无条件地支持Ta和包容Ta。


Ta们不是不想被爱,只是Ta们更需要对方多理解自己,多一些耐心。毕竟,回避之所以成为性格的一部分,是因为它是一个保护。


要感受到足够的安全,一个人才敢卸下保护。而爱情中美好的经历可以让Ta不再逃离。




05

最后     


顾城曾写道: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恐惧型依恋者并不像Ta们表现得那样独立,不在乎、不需要亲密关系,Ta们只是通过逃避来掩饰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和焦虑,来提前拒绝被这个世界伤害的可能性,以此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最后,希望恐惧型依恋没有成为你“懦弱”的借口。


-END-


编辑 | 馨予

排版 | SAGE

审核 | 水泽木兰

图片 | Mikami Yui  微博

参考资料:

[1] KnowYourself:综述:是什么决定了你在爱情中的表现?| 测试+动画 解析你的依恋类型

[2] 京师心理大学堂:见不到你使我焦虑,而你却总想逃避 | 成人依恋类型与人际关系

[3] KnowYourself:Ta时冷时热,关键时刻还总做“爱的逃兵。” | 如果你也爱过一个恐惧型(520谨慎系列第二弹)

[4] 简单心理:“以冷漠与疏离逃避爱” | 穿着高冷外衣的回避型依恋者

[5] 壹心理:面对喜欢的人就变得紧张笨拙?你可能是“回避型依恋人格”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