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明我随时都在摆烂了,为什么还是很累啊


人会感觉累,是因为我们的机体在耗能,同时,我们的大脑的消耗水平非常高,在不运动的状态下,大脑消耗的氧气量是同等肌肉消耗氧气量的20倍。


人的肌肉是很容易就能得到休息的,只要我们躺下睡一觉,就手机好像充电一样,我们就能获得能量的补给。


但是大脑是很难得到休息的。


哪怕我们没有在专注做事情,我们的大脑依然保持对信息的加工、存储和提取。这时就会无数的念头涌入脑子:

老师布置的作业没完成怎么办?

昨天辅导员给我发信息我没回,他会不会生气?

我在喜欢的Ta面前干过多少傻事?

大脑思考这些琐事的耗能占据人每天消耗的20%,我们参加四六级考试,消耗量也是20%——因此,不管你有没有集中注意力思考,大脑都会一直保持运作。





人暴露在这个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中,我们每天都要接收、整合和储存大量繁杂的信息,难免有消极的信息掺杂其中,一旦这些消极信息负载,就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出现——焦虑。


焦虑分为两种:



第一种焦虑,是一种最为本能和基础的焦虑,由杏仁核(amygdala)产生,杏仁体是大脑中非常原始的一部分。


杏仁核形成成焦虑反应是通过后天习得的,当我们处在高压或者不愉快的经历中,杏仁核就会形成神经回路,当再次遇到这种情况,杏仁体就会释放激素(hormones)和肾上腺素(adrenaline),就会让我们产生焦虑感。



就好像有些人喜欢玩过山车,看到玩过山车丧命的人之后,你就害怕坐过山车了,当你再去玩就会有焦虑的感觉,这个就是杏仁核触发的焦虑反应。



第二种焦虑则由皮质层产生,来自前额叶(frontal lobes)或大脑中负责理性的区域


而皮质层产生焦虑的原因的是因为心事太重,简而言之,你也不知道在担心什么,但就是很担心。


对于第二种焦虑来说,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养精蓄锐了一个多月,每天我的大脑依然保持20%的耗能,而这些耗能不仅没有让我感到愉悦,也没有为我们创造价值,时间一长,我们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自责、愧疚、疲倦羞愧等等的负面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什么都没完成却又累又焦虑。



时代的焦虑必定会投射到所有人的身上,想要在时代和生活的洪流中谋求发展,我们必须得练就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技巧。


我们总不能一焦虑就5分钟看完欧洲史,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2分钟干货教学,5分钟看完欧洲史,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2分钟干货教学,一着急又重刷一遍,生怕自己忘了。


这类视频并没有解决我们对知识储备量的需求,但至少解决了知识焦虑。当然这些可以作为我们娱乐生活中的一块领域,急支糖浆当然好用,更重要的还是得选对“产品”和方法。




如何缓解知识焦虑,

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碎片化的娱乐正在占据我们的大脑,侵蚀我们的生活。以前的娱乐是真的没有太大区别,但现在电子产品出现,信息时代降临。看书是娱乐,刷手机也是娱乐,但本质却大庭相径。


一件是我喜欢的事,我投入进去是可以产生心流体验的。


一件是碎片化的娱乐,抖音微博朋友圈,更多时候是我们的手指在机械的划动,我们的眼睛被动的承受这些信息输进来,再涌出去,然后发现自己白白浪费了一天。




如果我们既想实现15分钟读完一本书,又想一下子知道许多后现代热门文学作品。小编强烈推荐这本《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


这本书是由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韩松落所撰写的,这是本严格意义上的书评,集22部经典文学、热门影视作品的阅读笔记,如《少年Pi奇幻漂流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霍比特人》等。


这本笔记小编觉得精彩又深入,韩松落的遣词造句能力温暖体贴同时文章又非常开阔,他的每一个洞见都能丰富你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



很多人有这样的烦恼,读了很多书跟没读一样,一方面没有记忆,另一方面没有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读书目的是要掌握知识,虽然作者已经按照系统化的逻辑为我们解读书里的知识,但还是需要我们边思考边整理碎片化的知识拼图,一块一块地整理到我们的知识体系中。


而做笔记、画思维导图、写书评都是整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


用韩松落先生的话说:这便是整理世界的能力。




上述的几点建议,膳食均衡,软硬适中,荤腥各来点,你也有知识焦虑的烦恼么,非常期待留言区你的丽影!

-END-


编辑 | β

排版 | Pesto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谢琪 

图片 | Ssebong Kim  阿ppp  网络


参考文献:

[1]《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中]韩松落 著,中信出版社,2021.

[2]《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美]马修·利伯曼 著,贾拥民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3]《普通心理学》[中]彭聃龄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尹玉洁,于剑锋. 加巴喷丁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焦虑样行为和杏仁体基底外侧核NR2B表达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05):485-489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